项目动态

织中之圣·缂丝

    2023-12-08

“思源·团善昌南”项目是由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联合团善发起的公益项目,致力于为困难群体和为困难群体服务的社会组织赋能。该项目所支持的“团善昌南--最美传承”活动助力改善非遗传承难、稳定就业难。


微信图片_20231208112730.jpg


南通建城至今已有千余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充满活力的土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宣和缂丝制作技艺这一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和”取自宋徽宗的书法作品,同时南宋也是缂丝发展的黄金时代,“宣和缂丝”寄托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缂丝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玉祥,致力于推动重现缂丝繁荣景象的美好愿望。

微信图片_20240108145303.jpg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出身于纺织世家的王玉祥,在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创立复原缂丝技法的研制组,直到1985年,成功恢复已经失传的宋缂丝千年绝技。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王玉祥于1996年成立了“三和缂丝”,2007年正式更名为“宣和缂丝”。

缂丝又名刻丝,采用通经回纬的织造技法,过程极其繁复。相较明缂丝的平滑松软,宋缂丝则呈现古朴的瓦楞地沟纹。  

缂丝,以梭代笔,就是用梭子在做画。王玉祥老先生说:“在制作之前,我仔细研究看画都得花上一两个月。”

沈子蕃为南宋缂丝名家,其《花鸟图》在清皇室藏品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定鉴”等十几方印鉴。王玉祥复刻的《花鸟图》作品获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缂丝作品呈现的艺术效果,使缂丝拥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

微信图片_20240108145313.png

然而这项极具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鲜为大众所知。“从我这一代开始,把南通的缂丝事业重新恢复过来。它就像我儿子一样,是我生下来的,必须把他养好。近四十几年来,我立足于把中国最原始的缂丝技法恢复过来,那么这样就完整的保留了中国缂丝的历史传承。”王玉祥先生说如是说。

这就是老一辈匠人的使命与担当,拥有不受外界干扰、终生侍一事的情感与源动力。有人不解的问道:“您这么苦怎么还在坚持做这个?”他说:“我把能够发财的都丢掉了,人在手艺在东西在。”此人回应:“王老师,您是把缂丝当成您的事业。”王玉祥老先生回答道:“当做我的命。”

微信图片_20240108145316.jpg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王晓星接过传承宣和缂丝、培养有潜力的缂丝传承人、传播中华优秀缂丝文化的重任。

王晓星从1996年就开始学习缂丝,他说:“在当时只是一种谋生的技能,但后来通过慢慢的学习,知道这项技艺的历史文化,对它的爱好越来越深。”作为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宣和缂丝研制所副所长、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王晓星老师授徒传艺,着力培养年轻人传承缂丝技艺。

微信图片_20240108145319.jpg

大学生学徒王熙辰说:“当我看到老匠人们所制作工艺品的时候,真的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相当为之折服。后来王晓星老师带我学习缂丝这项非遗技艺,使得我逐渐深爱上了这门技艺。”

王晓星老师认为历朝历代手工艺都是通过师带徒这种帮学帮教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团善昌南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能够将传承人的传承队伍进行更好的推广,把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思源·团善昌南—最美传承”助力改善非遗传承难、稳定就业难。团善昌南,至美至善,天下为公!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