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公益项目

思源·空中课堂

思源助学

扬帆计划

团善昌南

经济观察网:应建设国家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程久龙  2015-03-1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程久龙 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在“全国两会”间隙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透露,建议国家应该建立一套从全国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救援救灾统一标准的指挥平台和系统,从而实现增强救援力度、减轻灾害损失、合理调配资源等目标。据悉,此次“两会”,李晓林递交的政协提案之一,即是《关于建设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平台的建议》。

经济观察网: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历次救灾过程中,您感受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李晓林:以2014年为例,去年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与多个应急救援队联手,深入海南“威马逊”台风重灾区、云南鲁甸地震等受灾核心区域,感触颇多。第一是灾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赈灾物资流向不均衡。例如,被媒体关注的受灾村庄,救灾物资投放过量,甚至出现物资滞留发放、无人接收等不良情况,而鲜有媒体关注的受灾村庄却只能依靠村民互助自救,个别“盲区”甚至连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

二是,是政府专业救援队伍力量主要集中在受灾核心区域,而民间救援力量和志愿者又缺乏综合指挥,救援现场混乱。例如,在云南鲁甸地震期间,各地云涌的民间救援人员、志愿者与受灾群众的比例远远大于1:1,如何保障志愿者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成为了灾区的又一个新问题。


经济观察网:在您看来,造成目前救灾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李晓林:根本的原因,一是,对于受灾情况,缺少一个全面、细致、准确的了解;二是,国家层面从上到下、各部门之间,缺少统一的协调和指挥。目前我国救灾救援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尚有待提高,救灾救援效果和效率亟需提升,如果形成“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上下联运、运转高效”的全天候、全实时、全方位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济观察网:如何建立一套及时有效的全国性的救灾管理系统?

李晓林: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一个现代化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必须是可以共享灾区综合基础信息、实时显示救援需求和救援力量分布、实时管理的灾区物资供需的跨部门、超界限的系统平台。比如,在鲁甸地震中,思源绿舟联合救援队深入到重灾区红石岩村后发现,该村有卫生院,只需使用现代科技将急需药品的信息传递到外界,就可以解决急需问题;该村重伤员的转运工作需要6-8小时,若通过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综合调控,可以实现山峦阶梯制完成转运,转运时间可缩短为3-4小时。


经济观察网: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平台的建设主体是谁?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李晓林:我们给出的建议是由国家财政拨出专款,以民政部为指导单位,由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为主要发起单位,联合国内有经验的各类社会救援机构,建设一套整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经济观察网:国家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将具备哪些功能?发挥哪些作用?

李晓林:系统可依靠GIS地图的强力优势,建立起救援、救灾综合平台,并依照各个模块完成救援、救灾整条自然灾害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依照地图充分反映和显示救援人员分布、救灾物资运输过程以及物资发放情况示意等;依靠系统完成平台指挥、信息发布、通信等综合化管理;并建立自国务院相关部门至村一级的云数据处理系统,从而形成国家全天候、全实时、全方位的指挥救援体系。


经济观察网:事实上,目前各个地方,都有着各自的救灾应急系统,譬如北京。如果建议一套全国性的救灾管理系统,其与地方的应急系统是否存在重叠?

李晓林:不会的,地方政府和民间的救灾系统,会实现有效的衔接。这个系统平台运用GIS系统、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卫星通讯技术、互联网移动终端应用,将系统平台融合政府救灾序列,充分整合民间救援综合资源,构建政府救灾体系的联合体。


经济观察网:这种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的难点在哪里?

李晓林:资金和技术都不是问题。就当前国家救援体系看,还存在法律不健全、指挥权力不明确、指挥机构不完备、指挥命令不顺畅等严重制约救援工作的问题。因此,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也就是说,该系统上至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下至村一级组织,形成从国务院到各部委,以及省、市、县、乡、镇、村等不同权限的指挥调度机构,从而努力形成“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上下联运、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机制。

原文链接:http://www.eeo.com.cn/2015/0310/273415.shtml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