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公益项目

思源·空中课堂

思源助学

扬帆计划

团善昌南

时代面孔 | 李晓林:一位民建会员的中国梦

来源:时代面孔    2023-07-20

64b3dd83ly4hg3bs2az4xj20u014zgq7.jpg


从一名兵团战士,到一位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再到获得国家荣誉的慈善家,经历了人生中不同的角色。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理念与初心,从未改变,而且也永远不会改变;因为他在传承母亲的爱,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本文首发于时代面孔全媒体平台记者|张   博编辑|山   豆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对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64b3dd83ly4hg3bs5pru4j20u00k01kx.jpg


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商乡村振兴联盟主席、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慈善家李晓林博士,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国实现了历朝历代历届都未完成的世界壮举时,我感到振奋而光荣,深受鼓舞和激励”。李晓林先生说,“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为新时代新征程中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我们还需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不断发挥慈善事业三次分配的作用,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而接续奋斗。”

1969年,李晓林走出中学校园。五十多年来,从兵团战士到央行干部,从商人到优秀企业家,到获得国家荣誉表彰的慈善家,他经历了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改革开放、辞职下海、实业报国、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从一位年轻的北京小伙,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完成一名兵团战士到企业家再到慈善家的华丽转身。


钱粮胡同,慈母教子


钱粮胡同,是北京东城区一个建于元代的胡同。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在明清时期,这里成为官方铸造钱币给官吏发放薪饷的地方。薪饷即钱粮。

在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即便出生在这个“有钱有粮”的地方,和绝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李晓林一家也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当时如果家里改善伙食,烧好米饭,母亲会在米饭锅里划一个十字分给四个儿子们吃,给父亲单蒸一碗米饭,粗茶淡饭,母亲只吃些残汤剩饭就是一顿晚饭的全部。

母亲陈淑芳,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慈爱的女性。每每回忆起母亲,李晓林都会缅怀,“我记忆中母亲对街坊四邻非常热心。当时哪家有困难,第一个过去帮忙的肯定是我母亲,她经常要我们踏实做事、善良做人,关爱别人、帮助别人、与人为善,我都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渐渐长大后,在母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下,李晓林将朴素的悲悯之心、与人为善之举,升华为为国为民的情怀。


胡同里的孩子,守卫边疆的战士


北京胡同里的少年,志在边疆,保家卫国。中学时,李晓林最喜欢吟诵的诗句是:“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 

1969年4月,刚满16岁中学毕业的李晓林,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告别父母,背起行囊,踏上北上的列车,2000公里外的黑龙江,成为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戍卫祖国北疆的大好河山。

当时的北国边疆,边境局势风云变幻,“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这一系列来自中央关于备战的指示响彻整个中华大地。他所在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26团,战士大部分是来自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知青,虽隶属生产建设兵团,但在建制上与解放军步兵团一样,承担边防守卫和战备值班任务。

回忆起戍边时的艰苦与磨炼,李晓林经常分享一个故事:“那时战友们都是长身体的阶段,却一年也吃不上一顿肉。我是司务长,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于是我想方设法花低价买了一窝猪崽。结果没多久一场猪瘟下来,只有两头活着。好不容易养到腊月二十九,大家发现这两头猪是患有传染病的痘猪。因为听说人吃完这种染病的猪肉,病毒能潜伏20年,无奈之下大家便把猪掩埋了。但是到了晚上,大家觉得可惜,炊事班又把猪挖了出来。第二天炖了一大锅,百十号人全部吃光。”

故事很短,却字字扎心。六年兵团岁月,被视作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这也为他日后的商场拼搏埋下了果敢、坚韧和笃定的种子。很多年后,他用北大荒精神回报龙江人民,先后在黑龙江哈尔滨、牡丹江投资数十亿元。

64b3dd83ly4hg3bs774mzj20u00l0dir.jpg


2000元,商业浪潮里的下海干部


1976年,结束6年的戎装生涯,李晓林回到北京,到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一干就是11年,兢兢业业,通过个人努力,从一个普通干部升任科长,并进修完大学管理学课程。

沐浴在改革开放潮流与春风里,时代的弄潮儿会难以抑制憧憬和冲动。风华正茂、前途似锦的李晓林,毅然放弃令无数人羡慕的大好前程,毫不犹豫下海跨越到商业浪潮中。

下海之初,李晓林以家中存款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第一笔生意就挣了8000元。尽管那是一次极简单的“找便宜电缆、高价卖出去”的贸易单子,但第一次的成功和家人的支持更加坚定了他经商的决心。

1987年,李晓林向朋友筹借20万元资金后,在北京市朝阳区一个门面房里注册成立林达公司——“大家祝福晓林发达,所以起名叫林达”。从战士到干部,到下海,李晓林说:“我33岁之前的人生,兵团锻炼出我吃苦耐劳的耐力,银行让我懂得了资金的运作,锻炼出我组织管理能力。做生意,有这两个就力就足够了。”

公司初创后,业务来源成为一大难题。骑自行车“扫街”几乎成了这个创业者每天的主要工作,四处奔波,寻找商机。

64b3dd83ly4hg3bs91g8ij20u00k1q60.jpg

当时李晓林在医院看病时,了解到医用一次性注射器价格昂贵而且货源紧缺,所有厂家的货源已全部被预定。他不气馁、不着急,就坐守在厂家找机会。他甚至提出用更为紧俏的彩色电视机来换购一次性注射器。得到厂家同意后,他千方百计找来20张彩电票,顺利换得大量一次性注射器货源。

“20台彩电换购一卡车一次性注射器”, 大卡车拉着注射器在各大医院受到抢购,李晓林成就了当时很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商业经典故事。


艰苦奋斗,从商人到企业家


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李晓林再次捕捉到着巨大机遇,通过多年拼搏积累,他已经成为林达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研读过资产全球排名前100名的企业家创业史,他发现这些企业家的成功几乎都离不开房地产和金融这两个行业。

林达集团收购了当时位于西直门的一个食品厂,改造为一幢中档公寓。他一直记忆犹新:“我是北京第一个买国有工厂建房子的民营企业家,我拿到的是001号的房屋产权证。”

如今位于北京顶级商圈三里屯区域内的“幸福公寓”原址,在30年前是北京补花二厂,一家持续亏损的老子号国营企业。由于自身客观条件不好,没有任何一家房地产企业愿意参与改造。周边其他类似项目要么处于在建状态要么已经开始销售公寓。

64b3dd83ly4hg3bsa6j10j20u00k2jvx.jpg

李晓林以超乎寻常人眼光的逆向思维方式,决定拿下补花二厂项目,拆掉老旧厂房并新建一栋深红色的16层高的公寓。消息一出,行业内都说:“李晓林会被这个项目套牢。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林达集团压缩工期,节省装修造价,然后以当时极为新颖的欧式建筑为外立面设计,并以低于周边20%的价格入市销售。并签约了多家代理机构对“幸福公寓”进行渠道销售,并要求代理机构对外投放广告。

1996年,北京市民到处都能看到林达集团和“幸福公寓”的广告。1997年6月,“幸福公寓”交付时,项目去化率已经超过85%。这一次漂亮的“逆水行舟”,让北京整个房地产行业都见识到李晓林在商业领域的天赋与能力。

如今,林达集团已成为一家以旅游文化、科技环保、房地产开发和风险投资为重点的大型民营企业品牌,并一跃发展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界的领军企业,累计在全国投资500多亿元。其代表作品诸如被称为“中国首席海洋文化城市综合体”的北京林达海渔广场、哈尔滨世界欢乐城,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

李晓林始终觉得,经营企业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时为,有时不为;有所求,有所不求”。多元化不一定适合所有公司,坚守一隅也不见得一定成功,投资行业必须深入研究时空条件,做企业也一定分清楚“取”与“舍”。


儿时安慰母亲的承诺


从钱粮胡同的西头,穿过美术馆、北河沿,是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嵩祝寺。每天的晨钟暮鼓与母亲轻细的诵经声是他幼年生活中最熟悉的声音。十年“浩劫”期间,嵩祝寺遭遇破毁。母亲因信仰佛教而屡遭不公,被逼无奈上交家中供奉的佛像后万分悲痛。

这在年幼的李晓林心中打下极深的烙印,为安慰母亲李晓林许下承诺:“妈,您别哭,等我长大了我会为您请更多的佛像,我要让嵩祝寺恢复原来的样子。”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嵩祝寺里被改成昆仑电视机厂的厂房,藏经阁被改为伙房。1995年,电视机厂因经营不善面临拍卖。李晓林从未忘记当时向母亲的许诺,“我必须争那口气”。竞拍下电视机厂后,李晓林捐赠550万元,修缮复原嵩祝寺寺院。在修缮过程中,发现了价值连城的文物,直接上报国家文物局。

64b3dd83ly4hg3bsdb65rj20u0198e82.jpg

李晓林不曾犹豫,“我要把这个地方的一砖一瓦都保护起来。”寺院焕新如初后,人到中年的李晓林陪同母亲故地重游。他说:“妈,您看,庙又修起来了。”或许,母亲也未曾想到,年幼的孩童一句稚嫩的承诺,几十年后竟如数兑现。为表彰他的慈行善举,北京市特别为他颁发了一座1.8米高的功德钟,时任国家领导人还为他亲笔撰写铭文。

每每提及母亲,李晓林会说:“我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非常有爱心。她做了许多的善事,曾帮助一百多农村的青年人到北京就业。有几十人成为百万、千万级别的企业老板,有2人成为亿万企业家。”在李晓林投资兴建的哈尔滨世界欢乐城,他亲自设计建设了“母爱广场”和“母爱塔”,永远铭记母亲的教诲和嘱托,化小爱为大爱,扶贫济困,精忠报国。


助力中华骨髓库建设


兑现儿时对母亲的承诺,开启了李晓林慈善之路。他个人先后累计捐赠近亿元,支持我国医疗卫生、教育助学、乡村发展、社会救助和赈灾救灾等事业。

二十年前,人们一听白血病,立马色变,大多数人都将白血病跟绝症、死亡联系在一起。当时的中华骨髓库,配型数据只有两万多例,还面临不能及时维护,数据库已出现数据丢失,骨髓捐献者失联等问题。

2002年,李晓林一位挚友从台湾举家来到北京发展。朋友的孩子被确诊为白血病。无奈之下,他的朋友只能重回台湾,并在那里完成骨髓配型成功。

这件事,对李晓林的触动非常大:“对于我国当时400万例白血病患者来说,2万份资料简直是杯水车薪,更何况白血病患者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有一种责任感让我按捺不住自己。”

64b3dd83ly4hg3bseiuiwj20u00jxdiv.jpg

2003年初,李晓林主动联系中国红十字会并倡议建立中华骨髓博爱基金,并带领11位民建企业家会员向中华骨髓库捐赠225万元。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捐献者资料达311万,累计捐献13012例,成为世界第四大骨髓库、最大的华人骨髓库。

为了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李晓林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两会”上,相继提交了《关于加快中华骨髓库建设的提案》、《关于如何解决白血病手术费用的提案》、《关于将地中海贫血患者救助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提案》等政协提案,以及《关于将“乡村儿童大病医保”纳入健康精准扶贫政策的建议》等人大建议,同时捐资设立“思源骨髓基金”救助困难家庭白血病大学生,并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政协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级媒体,为中华骨髓库的发展、白血病纳入医保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致富思源,倡导发起“思源工程”


2005年,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县,李晓林捐资20万元援建一所林达思源小学。在捐赠结束后,李晓林坐上汽车返程时,回头望着身后孩子们不顾飞扬的尘土,边追着他车子边大声喊“谢谢”,他的眼眶湿润了。

孩子们的举动,深深触动了李晓林的内心深处,他看到了此生都难以忘却的景象:“回头看窗外,孩子们全被裹在汽车扬起的尘土里,隐隐约约能看见已经洗得没了颜色的蓝校服、红领巾。那一刻我不禁红了眼眶,我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很惭愧!”

“有人出现经济困难,捐助一些钱,这是善举。但单纯的投钱并不是做慈善,只有将慈善常态化,让其形成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才能真正造福一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05年10月,为倡导民建会员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贡献应有的力量,李晓林建议发起“思源工程”活动,注册成立“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得到成思危、张榕明两位国家领导人的积极肯定和大力支持。

64b3dd83ly4hg3bsfysnkj20u00k00uj.jpg

同年12月,民建中央在民建60周年纪念大会上,正式启动“思源工程”,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以“思源工程”为载体,凝聚会内外的扶贫力量,联系海内外爱心人士,为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的2007年3月,由中央统战部主管,民建中央发起并负责日常管理的全国公募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正式注册,同年7月份举办揭牌仪式。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担任首任理事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陈昌智担任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李晓林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怀揣黑纱做慈善,锻造英雄集体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在民政部登记注册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理事长成思危,把《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交给李晓林,“相信你,你能办好”。

那时候“我什么都没有,我们自筹了800万元注册资本(不动本),李晓林拿着一张“纸”,开始了以全国公募基金会为平台的扶贫之路,找民建会员,募集办公桌椅、募集办公电脑……”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成立不到一年,冬季的北京寒风瑟瑟,千里之外的南方,正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李晓林身先士卒,向全国民营企业家倡议发起“思源·冰雪援助行动”,联合《北京青年报》社,为受灾地区募集善款1015.53万元,筹集救灾物16100件,创下了当时平面媒体与基金会合作募集款物的最高纪录。

64b3dd83ly4hg3bshqty6j20u00k0mz4.jpg

为了在第一时间将募集来的款物,捐赠给贵州、湖南、江西等受灾省份,李晓林在当年大年初一,冒着寒风前往北京西站,和工作人员一起装载物资,将大批物资送往数千公里外的受灾省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震级里氏8级的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汶川灾区断电,手机没有电源无法联络。我们立刻募集了1000个太阳能充电器投入灾区,让灾区可以保持信号联络;由于水源受到污染,灾区人民急需饮用水供应。为了防止我们捐赠的瓶装水空投出现破损,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

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创造了十个“第一”的壮举。2008年10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同年,李晓林荣获民政部颁发的国家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

2010年11月,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联合重庆慈善总会在渝举办的“中华慈善重庆之夜”大型劝募活动的前夜,父亲仙逝。李晓林强忍痛失至亲的泪水和悲痛,将黑纱藏于衣内,准时参加到活动中并带头捐款200万元。当天,与会爱心人士踊跃捐赠,总额超过1.47亿元。

64b3dd83ly4hg3bsikzh5j20u00mimz3.jpg

有媒体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暂缓料理至亲后事却来到慈善晚会现场”时,他说:“做慈善是我毕生的追求,我虽然无法挽救父亲的生命,很惋惜。但可以为更多的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做点善事实事。”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李晓林坚持在抗击疫情工作现场,风雪无阻,带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第一时间制定和实施“战旗计划”,积极联合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爱心网友和112位爱心明星等社会各界,募集款物2.1亿元,发往湖北等省份的疫情防控物资230余批次、共800多吨,包括106辆负压救护车、急救转运呼吸机等医疗设备,以及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阻击战和总体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群众就是我的家乡父老、兄弟姐妹,他们的生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16年来,李晓林以身体力行的行动,为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凝聚了“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灵魂,注入了“不怕牺牲、奋勇拼搏”的精神。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成立后,累计募集善款和物资超41亿元,捐赠了3811辆救护车,通过帮帮公益平台帮助其他社会组织募集善款超5亿元,帮扶困难群众达2900万人次,同时还荣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集体”,7次荣获民政部颁发的国家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透明指数连续11年位列全国公募基金会第1名。


“上山下乡,接续奋斗”


作为优秀的企业家和慈善家,李晓林先生怀着对国家和人民深厚情谊,实业报国、致富思源,为中国慈善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中国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早在2018年,李晓林就在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指导下,牵头组织并成立中国电商扶贫联盟(现更名为:中国电商乡村振兴联盟),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34家成员单位,共帮助原832个贫困县、地区的对接销售农特产品超500亿元,还资助782家农特产业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证书,带动帮扶农户达169万户,助推欠发达地区农业转型升级。

64b3dd83ly4hg3bsj7gssj20u00mi41b.jpg

2022年7月26日,随着我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在李晓林的指挥部署下,“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更名为“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

李晓林看着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证书时说:“上山下乡,接续奋斗。”


憧憬和追求从未止步


党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其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等内容,与公益慈善事业密切相关。

作为我国优秀的企业家、慈善家,李晓林先生第一时间组织林达集团、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团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益慈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昂扬的奋斗姿态肩负起职责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晓林先生说:“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憧憬和追求从未止步。作为企业家、慈善家,要不断弘扬‘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企业家精神,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都应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64b3dd83ly4hg3bsjzyhvj20u00mqtbb.jpg

作为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表示,慈善事业是人世间最伟大、最阳光的事业,也是帮助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众的重要方式,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将学习领悟、贯彻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以推进乡村振兴为重点,以打造集约化、精准化慈善项目为抓手,不断为发挥慈善事业“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再远的山,也挡不住我们坚定的脚步,并不是那里有美丽的山花;再偏的村,也拦不住我们执着的行程,并不是那里有迷人的炊烟。通往乡村振兴的路,让每个人都不落下是我们的目标;饮水思源,济困扶危的善举为我们导航。你可能不知道我是谁,我却始终惦念着你。我知道你有一个梦,你可能不知道,那就是我们共同的梦”。

2022年上半年,由李晓林作词的乡村振兴公益歌曲《一个都不落下》,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上线,迅速引起热搜和传唱,这是他以近三十年的慈善实践历程,对自己和未来许下的誓言,感动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参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事业的人们。

从一名兵团战士,到一位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再到获得国家荣誉的慈善家,经历了人生中不同的角色。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理念与初心,从未改变,而且也永远不会改变;因为他在传承母亲的爱,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640.png640.jpg

点击链接,一起聆听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网易云音乐联合出品,李晓林先生作词、郭思达先生作曲、王晰先生演唱的《一个都不落下》乡村振兴公益歌曲。《一个都不落下》


返 回